核心提示:洛軸建成投產時,哈軸抽調了400多人骨干支援洛軸,這些人成了洛軸的骨干
NSK 71938CDB 角接觸球軸承,他們全部在洛陽安家落戶,成了洛陽人,正是哈軸的無私援助成就了今天的洛軸。
近日記者在哈爾濱軸承集團公司采訪,提起洛陽軸承LYC軸承有限公司,人們仍然習慣地稱之為:“洛陽廠”。有種說法,“LYC”就是“洛陽廠”的英文字母縮寫。
難以拆分“哈瓦洛”
哈爾濱軸承廠、瓦房店軸承廠、洛陽軸承廠可以說是難以拆分。
《哈爾濱軸承廠廠志》載:“1950年10月11日,瓦房店軸承廠奉命北遷哈爾濱。在香坊區原‘天興福’兩處面粉廠的舊址上,開始建設哈爾濱軸承廠。1951年4月遷廠工作基本完成,哈軸正式成立。瓦軸的廠長、黨總支書記分別擔任哈軸的廠長、黨總支書記。瓦軸部分留守的人員、車間組成哈爾濱軸承廠分廠。”
1952年10月,瓦軸獨立。國家將生產軸承品種進行第一次調整分工,哈軸把1、2、8類大型軸承轉給瓦軸。
哈軸廠志這樣記載對洛軸建設的支持:“1958年,洛陽軸承廠建成投產,上級把軸承品種進行第二次調整,將4、5系列和7系列大型軸承產品轉給洛軸生產。哈軸只保留一個生產7系列的小車間,為地方農業配套。從此,哈爾濱軸承廠主要生產小型球軸承、精密機床主軸承、電機軸承、軍工儀表軸承。”
當時,洛軸主要承擔大型軸承生產,瓦軸主要承擔中型軸承生產,哈軸主要承擔小型軸承生產,3家企業就像3個分廠,幾十年來,相互之間稱呼都是“哈爾濱廠”、“洛陽廠”、“瓦房店廠”。
1954年,哈爾濱軸承廠建立滾針工段,專門
FAG QJ312 角接觸球軸承生產滾針軸承,滿足汽車配件急需,填補了我國生產滾針軸承的空白。1960年,哈軸無償轉給洛軸生產。
1955年到1957年,哈軸為洛陽、北京軸承廠代培技術工人714人。
1954年到1964年,對洛軸、京軸、杭軸支援技術骨干、各類管理干部199人。
各自發展 實現共贏
當年,洛陽軸承廠是按照蘇聯模式建設
FAG 的,工藝設備最先進、生產能力最強。投產時,從哈軸抽調了400多人,派往哈軸實習的洛軸人也有400多人。這些人,退休前都是洛軸的骨干。
洛軸原廠長李德貴回憶說,當年哈軸調到洛軸的數百人都是哈軸的干部、技術骨干。1954年,哈軸支援洛軸建設,從全廠抽調了20多名骨干進行再培訓,先赴大連學俄語,隨后赴莫斯科第一軸承廠實習。1956年5月,李德貴在洛軸聯合車間籌備組工作,負責蘇聯援建設備的驗收。
曾擔任哈軸副總的劉明禮今年78歲,他回憶說,到洛軸的數百名員工沒有一個返回哈爾濱的,全部在洛陽安家落戶。
作為新中國最早的軸承企業,哈軸支援洛軸,人員都是組織上根據洛軸的崗位需要來確定的。當時,像熱處理車間、機修車間、小型球軸承分廠技術工人比較集中,調到洛軸的也最多。有些工段,是在車間主任帶領下,從工段長到一線工人,整建制地調到洛軸。
在哈軸采訪,記者看到廠區已經是面目一新
SKF軸承 。哈軸現有員工7000多人,年生產能力8000萬套,年銷售收入逾10億元,產品遠銷美歐,成為中國航空航天軸承生產基地、鐵路軸承生產基地。在企業黨委工作部副部長姜洪生指引下,記者找到了保留的20世紀50年代的兩個老車間。這里的一磚一瓦都是建廠之初的,只是地板后來進行了翻修。如今,這里是哈軸的機修車間、電機軸承分廠。